質璞回真的居家設計觀


質感並非單指材質的分別,而是指涉人的生活品質的多元。對於生活面相越多元,人就越對空間滿足的越需求,但不是大,而是多樣性;豐富的使用心情與實用對象的滿足。因此,質感是總稱人的內在所散發的氣質,而形於外的就是生活態度的多元與開放(簡言之,就是能欣賞不同與接受差異的人)。」


 一個有時間經歷的碗公與電話機,是個感情時間的質感,而梨皮石與花材也是,同時也各擁有本身原材質之間的差異。在於當下時的空間,人的使用行為將此一材質化為一種距離賞悅的情結,所以享受了質感與自己於空間的實用心情。這也是設計的目的,將實用化為一種生活的使用心情。


  繁複的包裝雖然很美,但終究原餡還是需要被食用,而包裝的作用卻只是吸引人的一時,爾後便成為垃圾。就像是現在的室內裝潢一樣,裝潢的很美,把原結構與材質包覆在底板內,而我們的知覺需求卻還是生成在原材質與結構的質感上。


  質感有二個層面:「一個於觸覺感受;一個於細緻的工。」


  包覆作用是使材質與結構深埋在最裡層,由於包覆的板材是人工製品,不如原材質所擁有調節的特性,所以會使原有材質無法呈現出原始屬性的感受與作用,導致於空間對於人的實用性大大的降低,又因為過度的包覆與隔間,空間的風水品質無法仰賴物質性材質的調節,因此空間室溫略為提高,空氣的循環也缺乏,迫使人在空間的實用需要依賴機器的調節,但此依賴的作用卻加深了傷害地球於暖化的危險。


 材質的質感差異所呈現的氛圍是可以很明顯,淺言的說是風格,所以風格是藉由質感自然呈現的,不僅是用造形而已。


  美的要素分別為:「基本的美的形式與感情的連結,以及利害關係的距離。」


  物質化並非是物質的原屬性;物質原有調適空間的特性,卻無法在此時有效的發揮作用,原因是室內空間的裝潢過度了材料,包覆掩蔽了原材質應有的特性,才使的室溫不合人的適用,也因此使材料的質感越來越疏離人的親屬性,而取代的是過度的人工與機械的觸覺。


  空間是一個大收納傢俱,像是百寶箱一樣的豐富。使用者的質感越豐富相對的空間使用就越多元,也代表使用者的生活態度。缺乏生活面相的多元者,尋求外在的需求相對的也越高,因為居家空間無法滿足人內在渴望多元的需求,只好藉由外在空間的彌補,因此休閒與休憩或放鬆變成為時下的人旅遊的目的與藉口,所以空間也有紓解的功能存在。


  很多人少有機會赤腳走在水泥地上,或觸覺到沒有塗裝的實木板上,因為每天所接觸到的都是光滑平直的平面,對於粗糙略有紋理的感覺無法體受,也鮮少人願意接受實用,可是這些略有質感與紋理的表面,卻是最親屬人的感官知覺。對於質感的益處就如現代人的飲食一樣,健康的糙米比精米來得對身體有益,而原始材質就如糙米一樣,對人的感受是直接生理的,可以紓解人的情緒與感同身受的培養。


  觸覺在美的形式裏,是很重要的質感表現,所謂的質感就建立在「觸覺」的感官的反應,不管平滑與粗糙都是被需要的,人的感官與知覺才有機會感受到真實與實在的體驗。


 材質的差異但並非是質感的完全同義,這只是美的技術與形式。而質感還需要一些人文內在以及材質的聯想的要素,要不然就很容易虛榮華麗而已。


  赤腳於地上時的感受是舒暢開放的,感覺是說不出的自在,因為觸覺是釋放的,於是心情的情緒放逐了身體,愉悅快樂油燃而興,就像是小孩赤腳逐波嬉水的情形。


  感官六覺: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」


  物理性是材質本身擁有的屬性,不同材質在視覺、觸覺以致於知覺都是影響人的心理,對於生理也是同時俱現。在居家裏是輕鬆愉快的,裝飾佈置的設計於材質上是可呼應的,而質感的接觸與視覺是同等的重要性。然而一般的居家裝潢設計多以視覺為主,對於觸覺的設計反而不足。很多人以為使用木作的裝潢就是使用木材的質感了,但其實並非真的有使用到木質,因為塗裝與包覆的製作,都是將將材質視覺化,使所有的質感都趨向一致性,觸覺也因此形成一個樣。雖然,裝潢的表面是木作紋理,但在材質的觸覺上卻是塑化的質感,即使是石材也都因為拋光的處理,呈現出塗裝的亮閃外表,只差別用眼睛分出不同材質罷了。


 生活面相多元的使用者,相對的使用空間也越多,但不一定是大空間,而是豐富的生活與價值觀;生活的品質與質感也在於對生活的態度與接觸。(豆豆的家,每當出差或外遊時,便會刻意購置當地航空公司的飛機模型。)


  生活當中許多使用裝潢與傢俬,因為某些使用上的觀念有些落差,過度以為任何材質都需要使用保護,所以桌子怕髒、木頭怕髒、石頭也怕髒,結果每一個材質都包覆塗裝所謂的保護漆,而生活使用當中就小心翼翼的保護這些材質,深怕受了髒污。可是為什麼生活會是這麼怕髒卻還要求好材質的裝潢呢?所以不能理解現代人的想法與觀念,對於質感的理解到底是什麼?而對於「美」的接受面相是否也偏食了?


  很多人應該會不以為然,髒污是生活居家裡需要清潔的部份,而家事的煩瑣就屬於髒污清潔的處理。只是居家不處理家事工作,那啥是家事該做的事呢?原來家事本就是居家的主要活動之一,因為活動行為頻繁,所以居家的動線與使用心情才成為居家設計的主要目的,而格局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動線的順暢與便利。


 空間調性就像我們常說一個人的調調一樣意思,而設計的造形、材質與規劃的動線,都會是出自原使用者的感覺產生;秩序中帶有隨意的性格,但終維持於一個大原則底下。


  材質的處理與情緒感官有關,使用是為了觸覺感受的情緒可以得到反應,因此在許多相關藝術的表現才會如此重視素材的使用。一般的居家空間也出現許多材質的使用,只是材質的使用會有不同情緒的感官作用,並非只能在表面上呈現,因為質感的觸覺反應的會比視覺還深,所以空間的設計也自然的運用了許多建材在裡頭,同時也是生活空間會觸及的對象。


  可是材料多也並不代表質感越豐富,因為質感的好壞在於本身的材質是否可以被看出來,以及可以摸的出來,並不是知道材料是什麼就可以。所以,質感是在於觸覺體受與否的問題,而如此的呈現材質的屬性,這樣質感才有其材質使用的必要。不過,看到許多的質感的使用,全在於視覺上,就像石材拋了光後,不管是否是相同的石材,其觸覺都是一樣,只差異於視覺的紋理顏色不同;這樣把每個不同材質表面全處理的一樣,也就是塗裝與拋光的閃亮反光,雖然做的是依舊木質或石材的紋理,但摸起來卻和塑膠一樣;而人造石與石材相同,同時也很像塑膠的質感(摸過真的石材與人造石吧?人造石沒有溫度的變化,但石材有。)。


 風格不就是材質與造形所呈現的呀!而質感與生活的態度是非常不同的,連價值觀也會因此而差異。對於材質與造形的選擇,選擇金屬與玻璃和石材等反光性較強的質感者,多屬於華麗與在意別人眼光。因為這一類材質多用在商業空間,而商業空間的要求多是傾向整個視覺華麗感,以掩瑕空間的內容性質的不足(只賣東西,看完就沒了),當然基於視傳的要素與人的慾望元素。


  這樣質感使用的邏輯有些好像似是而非,但卻也被當成理所當然,所以質感只是市場上的一個名詞,不與真的材質觸覺有關。


  在心理學的研究,涉及的對象很廣,從空間心理,或者是設計心理、廣告心理,還是美術中的造形心理,都是屬於知覺感官的研究,而人的生、心起伏都是藉由感官的作用產生的,於是任何的空間使用,都會藉由物質材料與造形之間的設計,使使用者於空間實用之間發生感情,以達到體驗與感動的生活


  不同的空間屬性所選擇的材質與感受是不同的,而居家適合哪種感覺的質感呢?


  物質質感佔空間實用心理的一大部分,許多基本的感受會產生在質感的作用,而這體受的媒介是「觸覺」,但可惜是,現在的感受卻是操作在認知上,也就是觀感(社會價值)的影響居多,質感變成不親近人的知覺。對於造形,有所謂的造形心理的設計,幫助了人在使用時更能影響感受的作用,所以許多的產品設計會在造形上引發人實用時的情緒,這當中包括了顏色與形狀,也就是美術的部份,當然便利性是基本的要求。 


  就像是方形與圓形,從運用上的角度,若是桌子,方形桌配上金屬或是石材,或者是圓形桌使用了石材與金屬,二者便生成不同感覺的實用心理。一般使用或許會想到幾個人坐的大小,但在以為實用的幾個人坐時,於是只在乎喜歡質感的觀感(社會價值)的選擇,對於實用與大小反而較不為意,所以常發生與實際空間的容積衝突。


  但如果可以選擇圓形與方形之別時,設計選擇的考慮就有不同。圓形於動線的順暢與否,或者是方形於此空間得到的便利問題,但在質感上,就在於合乎使用與人之間的親近感,還是因為別人或社會價值的附加觀感產生的選擇。對於現在而言,多數人無法說出自己真正喜歡什麼,或者說自己是趨向什麼風格與質感的人,但卻很容易的說出與很多人相同喜愛的材料,因為所選擇是目前的流行對象,於是,胡桃色的錯誤極簡風可以盛行,金屬、玻璃與烤漆的時尚得以把居家變成商場,或者裝潢了很多和室來喝茶,可是卻還是在客廳的茶几上喝。


 使用是乎於心情是否有反應,這就是實用之意。


  當思考實用性的視覺與觸覺時,才發現室內設計觸及的人文不容易得到回應,因為多數空間所涉及的生活面相很缺乏,於是實用空間就分別房間為客廳與餐廳,然後裝飾牆與使用者沒有關係,質感就變得很單一,接著就只剩下走道


  當石材是桌面且也拋光的反光時,到底選擇石材的質感與拋光的亮是為了什麼?而這質感與接觸的感覺是什麼?從整個空間的配置,石材的質感與反光的效果,給予了使用者什麼心情,而這造形與質感的呈現可以用什麼感覺來形容呢?


 居家裝飾於生活,與豪華風格的空間不一樣,因為生活是實用,而現在的豪華不是實用,而是炫耀;現在的風格無法複製,而用某風格設計空間等於在限制空間,所以風格的設計是要小心的。


  居家的空間從適用性而言,或者說是實用,觸覺看似沒有重要,但於理想的空間品質,或者「空間」本身的要求,觸覺卻是質感的必要設計,因為空間於四度的體驗,透過現實的物質所以形成的,不會只以二度平面做為傳達而已。相對於居家的使用,也基於生、心理的需求,以及生活面相的多元,觸覺的質感與視覺的感受是同時必要。


 不過是生活,那設計不是為生活,要不為啥設計呢?自然性的質感容易親屬人的感受。


  也因此,實用的定義不僅以使用與否為主,也會將生、心的「知覺」作為設計的內容,所以質感才能呈現出感覺,讓體驗與感受互生在舒適與便利,同時,生活的空間或者是居家的生活,才有滿足與幸福感的存在;才能釋放出人性最底層的感動_觸覺的質感(想想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,和躺在棉織的床鋪上,心情於觸覺、空間之下產生……...。)。


撞見達文西的居家生活-【天才的知覺空間】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ein-idea/article?mid=197&prev=233&l=f&fid=1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養樂多木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