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玩設計_書評後感 城市裡啥麼人都可以缺,就是不能缺設計、藝術的人
柏林玩設計_時報出版 何桂育著


  原來玩是一種生活態度,而設計與藝術人最懂得玩。」我說的。


  牆才倒了,還在可以數的幾年間(1989119日,柏林圍牆倒塌,東、西德因此統一),城市就變得時尚有餘。到底是開發中的國家呢?還是已開發了呢?現在的國家向以特色自居,以創意訴諸全世界,就在這經濟競爭的產業年代,德國「柏林」即成為歐洲時尚設計名牌的國際首指,亦有可能取代紐約時尚。


  「創意」多以藝術、設計為宗,而創意人也都是藝術與設計工作者為主,所以這個城市能如此有趣與活耀,就因為有了藝術與設計者這樣的創意發展,才使得「柏林」在藝術、設計、時尚界占有一席的名牌稱號。


  對於柏林設計早在高中時期就常耳聞老師說,德國的設計與工藝之精湛有為,當時的任課老師還正為了去德國學設計在苦讀德文。


  藝術家或設計人也真是奇怪的社會份子,一個都市的活力好像就仰賴這些人來前衛似的,連經濟與國家的特色都因此活動而蓬勃宜人。難怪乎,現在的經濟產業,越來越以設計、藝術為發展的對象,以此作為與眾不同卻又領導時尚特色的競爭力。


  不過「柏林」可以有設計之都的著稱,也不是沒有理由。因為德國一直在歷史中就有現代設計藝術的發祥淵源,所以有設計、藝術、工藝之響譽是很自然的事。然而,政治一段的窘境,生活的時尚、設計也並未脫離這城市太久,很快的「柏林」就要因此又接續著發光。


   最名聞遐邇於設計藝術的「包浩斯」學院就發跡於德國,開啟現代設計、藝術的先鋒與實踐,幾乎所有的設計藝術的工作者,都受過「包浩斯」設計、藝術觀念的 洗禮,或者說:沒有一個設計藝術工作者不知道德國於設計、藝術的發展,甚至都曾將此視為朝聖學習的必要對象。在書裡的設計師Anne,正是威瑪的包浩斯大學出身的。


  「柏林」或許有這樣的背景淵源,風氣的流傳像是基因與花粉一樣,從20紀就開始芬發植芽了。所以「柏林」有得天獨厚的人文、藝術、設計的豐富基礎與氣息,若不是政治紛擾,「柏林」的時尚設計、藝術發展,會是更興盛的局面。


  17位於柏林的設計師,在作者探訪之間的認識,可以看得出設計、藝術的工作是國家一個重要的經濟產業,所有的設計就在於實用、美術視覺的價值而時尚前衛。17個人因為柏林這樣具有美學都市潛力的環境,創意與城市之間的人文背景與得厚的歷史教養,設計人可以擁有很多刺激的想法,於是擁有自信的開創城市的未來,用設計打造時尚,或者企圖創意出柏林的美學活動與經濟價值。


  設計師果真不同於一般人,可是卻又像極了一般人沒二樣。作者引述了他們於創作的背景與想法,探視了柏林城市的生活可以如何有趣與特色,也給了另一種深度的旅遊參考。


  人文素質的累積不容易,需要很長時間的經驗與沉澱,對於柏林可符合這條件。悠久的背景的確也涵養了不少於藝術的歷練,只是這樣的寶藏被沉積了一段時間,但良璧無法掩瑕,柏林還是在這樣的設計淵源給創意起來,終究還是要走向時尚的舞台。


   人文特色一直是環境素養的主要因素,設計人選擇了柏林這樣富繞設計背景的都市,或許因為這裡早有歷史的淵源,以及醞釀中的潛力,因此具備都市發展的競爭 力,所以極可能成為明日時尚潮流的美學都市。或許如此,創意人才源源而入,而文化也會因此多元,所以前景看好,相對的柏林會因此時尚、觀光而盛名。


  很有趣的,多數大該都不知道設計人或藝術工者的生活,作者把17個人的創作生活藉由訪談與介紹,以及設計的創意作品來呈現柏林的原有的人文背景,當然也就直接的認識柏林這都市的活力是如何的被教養成的。


  對於設計人會有啥麼趣味與生活方式呢?卻在這柏林的都市裡能做些啥麼樣的創意舉止與生活感受呢?而柏林也給了駐紮於此的設計藝術家們啥麼東西了,可以讓設計藝術工作者願意為此共同的發展,企圖創意柏林的美學都市的面貌呢!


  不難想像,17個 設計人也跟我們一樣,只是效力於不同的國家城市而已。由於不同的背景也就造就不同的思維,他們創立品牌的想法都很自然,也包括了一些熱情活力與理想性格。 藝術家與設計人大抵多是如此,都擁有理想性的思維,只是環境大不同,價值觀也不一樣,連市場的眼界也不同,允許人擁有夢想與理想也都受此影響,因此都市風 格與特色也就不一樣。


  在書裡的認識,柏林或者這17個設計師專訪的風格,都並非華麗誇張與奢華主流或者是極具商業化之感,反而有點樸實像是開發中背景的創意風格。或許是生活背景的關係吧!既年輕又古老,所以設計的創意都來自於生活最經驗熟悉的事物與素材。


  在書文中柏林的設計師Frank提到:「我1993 來到柏林。1993年時,柏林的設計師還尚未找到柏林的定位。當時每個大城市都已經有自己的城市風格,像倫敦,巴黎或紐約都個別擁有很強的特色。1995 年後,柏林的設計師們決定走出屬於柏林的風格。現在,柏林已經擁有幾種不同於期他城市的時尚特色。另外,柏林最大的改變是時尚品牌的增加,幾乎每天都有新 的品牌創立。


  原來,城市的風格取決於設計與藝術者的參與,城市的人文特色才會有屬於自己的風格,而藝術、設計人才具有創意方向主導的能力。想想,在聞名具有特色的城市風格裡,咱們的台北就好像沒這樣的創意活力,可是卻有M型消費的瘋狂能力,所以只能買很多別人家設計的舶來名牌。


  實用、趣味是設計的宗旨,情緒造就使用者的意願,趣味就成為生活的活動意義。柏林裡充斥很多的創新設計,書中因此也提到:柏林可是全德國最適合做設計的地方。在這裡永遠都可以看到新的東西刺激或找到新素材。而且這裡的人們喜歡創新。在這裡可以做任何藝術創作或設計,設計師和設計師之間的溝通也比較容易。


   設計的創意在於思維的刺激,但創意卻與環境的素養息息相關,所以這樣環境是被塑造的。透過書的訪談內容也可以做些理解,都市的發展與創意人之間的交流是 共生的,設計師在看似極平常與生活化的思維中,但眼裡與深底的意識是內涵的、活躍的,才能與眾不同的創立屬於自己特色的品牌,柏林就因此而活躍。


  設計也許不是人生最終的目標,卻是他們的生活態度。書裡面的17位設計師的工作,正都是創意生活的執行者,所有的行為就像是在落實自己的生活態度一樣,很輕鬆平淡卻很舒適在柏林討生活;同樣的懷抱夢想的要將自己的設計推向名牌之列,而柏林正是時尚展現的舞台,因此揚起時尚設計的夢想。


   當然,生活與城市中的活動有關,設計人的生活活動事實上也比一般人的需求有些不一樣,特色與趣味讓生活可以互補出創意思維的啟發。所以,看看柏林的設計 人會在城市中做哪些活動;把生活與設計掛勾起來,成為設計動力的泉源,也使城市加注更多的視野,讓柏林呈現應有的特色。


  生活的設計在於美術的感官,所以時尚得以實用,而設計人帶給屬於自己的創意,使得城市因此迷人。這個柏林就是如此。


  「柏林玩設計」。看作者如何領著我們隨著柏林的設計人,用他們的生活態度與心情遊柏林,體驗不同世界裏的理想與現實,認識不迷失自我與急欲尋找自我的設計人的入世特質。


  所以,玩就是學習,感受柏林設計人於城市的另一種生活態度。


《紐約時報》形容柏林為八年代的紐約,洋溢著唯有轉型城市才有的創造力;2006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柏林為「設計之都」(Cite of Design),與全球其他創意城市齊名,甚至具有取代紐約,成為國際藝術和創意中心的潛力,晉身下一個世界「美學首都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養樂多木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